本报记者采访村民。
海拔300米至1000多米,459户村民居住在半山腰至山顶,这就是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燕茶村。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是全国尚未脱贫摘帽的52个贫困县之一。燕茶村距离县城30多公里,下辖燕子、大茶、布交、光塘四个自然屯,全村2万余亩土地中,有1.5万余亩是山地。由于山高坡陡、可耕地少,燕茶村成为三江县深度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7户1227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三江县将改善道路交通作为突破口,稳步推进全县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受益“畅通工程”,燕茶村先后修建了出行路、产业路和求学路,让农产品走出深山,贫困人口减少至18户83人,整村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燕茶村,一睹道路修通后给小山村带来的巨大改变。
出行路,曾经的痛点
对于20多年前村里的样子,村民们至今记忆犹新:无路、无水、无电,想去一趟县城,要翻越大小七八个山头,步行4个多小时。“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曾是燕茶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
“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县城卖杉树种子,天不亮就得出门,打着手电筒在山间穿行。到了县城,种子全卖了也挣不了几个钱,只能换点肥肉回家炼猪油。油渣就是好菜,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村党支部书记吴明益回忆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穷,他的梦想就是快点长大,走出大山。大专毕业后,吴明益和几个村民一道去了广东、深圳等地打工。
因为没有路,有的上了年纪的村民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出去的年轻人就更不愿意回来了。路成为燕茶村村民最大的心病,1995年,在前任老书记的动员下,村民扛着锄头、铁锹,自发修路。几个月后,一条不足3米宽的泥巴路从村里延伸至山下,这成为燕茶村修的第一条路。
“泥巴路凹凸不平,晴天还好,一到雨天,稍不留神就摔得浑身是泥。”村委会副主任杨新运说,泥巴路修好的第二年,他的妻子怀孕生产,因为路不好,外面的车不愿意进村,杨新运只能用木板车拉着妻子走了近两个小时土路,到山下的和里村等车,所幸一辆路过的卡车把妻子及时送到县城医院。
改变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燕茶村利用政府扶贫资金,将泥巴路硬化成3.5米宽的水泥路。通路那天,全村人开心得像过年,腿脚不便的老人,也在家人搀扶下来到村口,看一看、走一走这条水泥路。此后,村民到县城卖农特产品,骑摩托车只需一个小时,早上出门不耽误回家吃午饭。不久,电线杆、线缆等材料方便地运到山上,村里很快通了电,家家户户告别了煤油灯。村里还铺设了3.6万米水管管网,建了10座蓄水池,村民的饮水难题也迎刃而解。
2018年,借力扶贫政策,燕茶村又将下山路拓宽至4.5米。虽然村民出行便利了,但燕茶村的经济依旧在县乡垫底。吴明益讲了一个故事:村民杨明福当年将砍伐的20立方米杉木拉到县城销售,忙了几天也没挣多少钱。原因是要请人首先将杉木扛到村口,人工成本高,“要想彻底摆脱贫穷,还得继续修路。”
燕茶村产业路航拍图。
产业路,富民的拐点
燕茶村种植茶叶有20多年历史,品种为“福云6号”,因为品质好、上市早,被誉为“中国早春第一茶”,可令人尴尬的是,好茶却卖不上好价钱。驻村第一书记彭海宾说,茶叶从采摘到加工,最佳时间为两小时。村民上山采茶,路上要耗时40分钟至1小时,很多采茶村民为了多采一点茶,常常自备午饭。但早上采的茶,放到下午或者傍晚,茶青变红,价格就上不去,每斤茶只能卖二三块钱。
2017年2月,燕茶村在山腰启动修建长7.8公里、宽4.5米的环山路,将燕子、大茶、布交三个自然屯的林区、稻田和茶园串联起来,村民们称之为“产业路”。
燕子屯村民吴本清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6月,原本在外务工的吴本清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扶贫信息员。说起回村原因,吴本清坦言,这条产业路正好经过他家茶园,可以随采随卖,还有人开车到茶园田头收购,过去二三块一斤的茶叶现在能卖到10多块。去年,吴本清家6亩茶园挣了3万多,加上扶贫信息员每月还有2000元收入。“在村里挣的也不少,还能陪家人,以后就不出去了。”吴本清说。
2017年下半年,燕茶村经过征集村民意见,开始修建从燕子屯盘旋至山顶的路,并将4个自然屯的通屯道路全部打通硬化。至此,燕茶村的路已将沿途产业基地连接起来了。
茶叶和油茶是燕茶村的两大产业,产业路打通后,全村茶叶种植从过去2000多亩增长至3500亩,油茶从3000亩增长至5000亩。“村里未脱贫的18户83人,有劳动能力的都有了产业,没有劳动能力的也有兜底保障。整村脱贫大有希望。” 吴明益告诉记者,村“两委”努力将油茶树培育成“致富树”。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吴荣新,由于他家的几亩杂树林多年无人打理,现在他砍伐了所有杂树,种上了油茶树,今年脱贫摘帽妥妥的。
燕茶村村民以侗族、苗族为主,木质吊脚楼是他们的传统民居,以前很多吊脚楼年久失修成了危楼。去年,村民杨明福一家搬进新房,圆了安居梦。他告诉记者,产业路修通后,杉木每立方售价是原来的5倍,2018年他挣了10多万。“住进砖瓦房,出门水泥路,这日子越过越有劲了。” 杨明福幸福洋溢。据了解,燕茶村459户居民住房已全部达标,其中建新房的有116户。
上学路硬化前,布交屯的孩子们每天结伴上学。 黎寒池摄
求学路,希望的原点
燕子小学坐落于燕子屯,在校学生124名。校内只有一栋教学楼,6个年级6间教室。
布交屯是距离燕子小学最远的一个屯,有3.5公里,屯内31名孩子在燕子小学读书,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6岁。为了上学,孩子们每天要翻山步行几个小时,上学不仅是个脑力活,更是个“体力活”。
由于此前的产业路是沿着大山修建的,孩子们上学若全走产业路得绕行半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布交屯孩子们往往抄近道走1公里左右的山间小路,而且这条路蜿蜒崎岖,其中有一段路旁还是落差几百米的峭壁。
今年36岁的龙荣富是布交屯村民,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有3个孩子,大女儿龙苏敏9月份开学后去镇里读初中,一个小女儿和儿子还在燕子小学读三年级和一年级。“我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无论多困难,都坚持供3个孩子读书。”龙荣富告诉记者,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这条上学的路,一到雨季山路湿滑,孩子们摔跤是常事。
为了安全,每天早上6点半,布交屯的31个孩子相约一起去上学,高年级的学生走在前后,低年级的走在中间。“他们非常懂事,无论天寒酷暑、刮风下雨,始终相随相伴,从没有一人迟到请假。”燕子小学校长杨明保告诉记者,每年寒暑假或者开学前,布交屯都会召集村民对这条的山间小路进行除草。村民们盼望着能尽快打通这条“梗阻之路”“希望之路”。
今年暑假,燕茶村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结对帮扶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主动出资,帮助燕茶村打通并硬化了这条“卡脖子路”的求学路,坡度大的地方垒砌了台阶,有峭壁的一侧装上了栏杆,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近日,龙苏敏的大女儿赶在开学前,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很多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不用再为弟弟妹妹的上学安全担心了,“山里的孩子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我会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大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