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张嘴一口沙”宣战
2020-05-15 09: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赵腾飞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五一节,北黄土岭村的村民笑得很灿烂,见面时打招呼声都比平日里响亮几分。因为,有一桩困扰他们的烦心事,被化解了。

  就半个月时间,在土硬、肥差、离家远的深山区,大伙齐心协力种下了5万多株树苗。植树种绿,泽被后代,“绿色银行”不仅能共同获益,还将彻底告别“一张嘴一口沙”的生活。

  北黄土岭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西北部的深山区,曾经是涞源县最穷最脏的村之一。2017年,河北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进驻北黄土岭,3年多来,工作队队员们为这个村子搬走了一座又一座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使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驻村第一书记郭文东教村民种树

  土地整治是驻村工作队推动的其中一项惠民工程。这两年,北黄土岭村在北沟成功新造土地1666亩,并合理分到农户手中。土地是农民最为珍贵的生产资料,分到土地的乡亲们高兴之余很快又犯愁了:原来,这片新造土地处在深山区,地质硬、肥力差、坡度大、离家远,而且埋藏的石块多,甚至把村里旋耕机的刀片都折断了。赶上刮风天,一张嘴就是一口沙,几位村民私下跟工作队员咬耳朵:“这地,让俺们咋种啊?”

  开春后,乡亲们都不愿意上北沟。“可农时不等人,耽误农时地就要荒上一年!”驻村第一书记郭文东惦记着这件事,领着大家开了好多次会,找来林业专家咨询,组织工作队员入户征集金点子……很快,有了种植经济林木的思路。核桃树和杏树对土壤肥力要求不高,生存能力强,耐风又耐旱,种植方法也相对简单。最重要的是,有益于北黄土岭村脆弱的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郭文东把情况和乡亲们细细一说,老乡们紧锁的眉宇舒展开了:“要不,试试吧!”

  4月16日,第一批树苗运进村,村民们都来了。分树苗的场景就像过节一样热闹。这批树苗是工作队协调林业部门一株株精心挑选过的,根系完整、顶芽饱满,是树苗里的“优质选手”。村民们都是识货的,拿着树苗就像抱着自家孩子似的,越看越欢喜。

  那天天气不太好,山坳里的风裹着沙尘,颗粒般地打在脸上,很疼很疼。可老乡们都很积极,在家的都跟着进了沟。工作队请来的技术员手把手教大家算株行距,发放果树栽植技术明白纸,种树的每个步骤和后续养护知识,乡亲们听得很认真。

  当天学会,当天开种。在漫天风沙里,一个个顶风劳动的身影显得特别动人。

村民背着树苗进沟植树

  村民老张的地在山坡上,路不好走,农用车开不上去,怎么办?用肩扛!他把名下的200多株树苗整整齐齐码在地上,绳子系好,提一口气,腿一蹬地,双手一拽,树苗在空中画了条弧线,甩在肩上。只见老张一手挽着绳子,一手持锹拿镐,背着树苗躬身缓步向山上爬去。这情景让我立刻想起了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泰山上的挑夫》,他努力的样子,让我既心疼又感动。

  在种树的人群里,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的还是全家出动。最让我感动的是郑老父子。村民郑铎老人80多岁了,儿子也已年过花甲。老人说,工作队这两年为村里做了不少事,他感动在心,要带头支持!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挑树苗、刨地挖坑都是些重体力活,他干不了,儿子都包了。只见老人弯腰扶苗,儿子填土浇水,边干活边唠嗑,爷儿俩的感情在大风里升温,感动了很多村民。

  我之前既没栽过树,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集体种树场面,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心里直痒痒,央求老乡让我试试。听技术员讲的时候,觉得种树一点不难,可真正干起来才发现“东山看着西山高,看着容易做着难”。一开始老是不得法,用铁锹挖个坑都很笨拙,老乡们捧腹直乐。后来,两位村民大姐给我手把手做示范,几锹就挖出了半米深的定植穴,接着在中央挖个小坑,双手把树苗根系理匀放入小坑,边填土边踩实。这还不算完,为了让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还要把苗木轻轻摇动往上提,再把土填平踩实,最后再给树苗饱饱地浇上两三桶水,铺上地膜套好袋,才算大功告成。就这样,我学会了种树。

  学会种树就闲不下来了。工作队原计划第一年先种400亩。没想到,村民们积极性很高,这些天几乎天天进北沟。他们还喜欢邀上我:“走,栽树去!”只要手上工作不忙,我就跟着去,成了大家都喜欢的“壮劳力”。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在这座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交织的大山里,在这个一张嘴一口沙的山村里,在这块能把旋耕机刀片折断的地里,半个月时间,我们一起种下了约700亩、5万多株树苗,其中,核桃树苗3万株,杏树苗2万多株。如果今年树苗成活率高,明年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教会乡亲们爱绿、植绿、护绿,实实在在建起一个“绿色银行”,向绿水青山要增收,彻底告别“一张嘴一口沙”的生活。

  (作者为河北省委组织部驻涞源县金家井乡北黄土岭村工作队员)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