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村里办电商
2019-08-26 09:35: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金达芾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金书记,今天得不得收波儿蛋(土鸡蛋)?我这个是最新鲜的哦。”

  这是我驻村工作的第502天,这是今天第九个问我这个问题的村民。小小的村级电商服务站里,每天最少都有几十个村民过来交鸡蛋。到冬天的时候,来的人会更多,因为村里几百亩的龙安柚熟了,需要靠村里的电商站帮着卖柚子。

  然而十几个月以前,这里却并非如此。

  我清楚地记得,我从北京来到这个位于川东北小村子的第一天,村支书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喊:“今天村里来了新的第一书记,从北京来的哦,请村民和村组干部都到会议室开会!”说完了不忘加一句,“来的人每人发毛巾一条,香皂一块!”

  我所在的四川广安龙安乡革新村共有968人,其中常年在村的有200多人。那一天来了大约40个人,主要是村里一组、二组和三组的村民。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这三个组离村委会近一些。

  我想这是很多村子都会遇到的问题——村委会说话好像没有那么好使了。随着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加剧,留守农村的农民已无多少生产活动需要集体组织,不再承担组织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村集体,说话自然也不像以往那样有分量。

  农村电商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加强村集体和村民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农村电商这一形式,村集体可以与农民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从而实现对农民的再组织、再动员、再规范。

  我在村子里工作了18个月,搞电商搞了15个月。前面6个月,我要想见村民,必须挨家挨户地去拜访,并且由于不了解其生活规律,时常因为主人去赶集而吃闭门羹。但是经过了半年多,村里电商产业初具规模之后,情况就很不一样了,村民几乎天天都要来村委会。村集体把村里的农产品简单加工后挂到网上去卖,卖出去了,老百姓就能赚到钱。所以村民要天天到村委会来,一方面是交产品,一方面是打听下一步卖什么比较赚钱。

  我们的村干部有一项考核指标是规定一定时间内必须走访村民多少次。这个考核指标本身就说明,我们的基层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联系应进一步强化。通常情况下,一个农民一年之内到村委会的次数,一定远远不足他赶集的次数。

  但是当电商发展起来之后,由于我们村里24户贫困户都是合作社的社员,他们多则三五日,少则一二日,就要来交货,这就通过电商产业加强了村民和基层组织的联结。

  村子电商的利润并不丰厚,但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都不可小觑。电商为农民提供了产品变现的渠道,不仅能够为农民解决存量增收的问题,还可以适度刺激其创造增量的动力。原先养40只鸡就够了,多了卖不出去,现在既然卖得动,那么可以养到100只,这一部分的生产潜能就被挖掘出来了。

  村集体也在村民中提高了威信。谁家送来的鸡蛋不新鲜,或者以次充好,用饲料蛋冒充土鸡蛋,一经发现,第一次警告,第二次除名,通过在生产生活中立规矩,基层组织自然就把威信树立起来。

  村里农村电商的发展,让我看到了这种新经济形态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而且产生了社会效益,也让我对乡村治理有了新的认识。农民生产的再组织、再动员、再规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从最低层面上来说增进了农民生活的联结,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是对农业生产的一次赋能。而电商进农村,为此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作者为商务部驻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革新村第一书记)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