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中奏响乡村振兴人才“三部曲”
2019-08-26 09:28: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扬组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近年来,江苏扬中市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创新人才引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强化政治引领,奏响红色“主旋律”

  竖好红色旗帜。结合“爱国奋斗奉献”专题培训,突出“两弹一星”、西迁精神教育,常态化开展乡土人才国情考察活动。分批分类组织600多位乡村企业家赴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开展爱国奉献教育,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全市共培养江苏省“科技企业家”42人,镇江市“科技企业家”85人,省产业教授28人。

  筑牢阵地堡垒。依托镇村两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乡村红色讲堂、乡土人才工作室、人才红色教育实境课堂等36个,举办各类培训150场,培训人次达8000余人,建强用好人才活动阵地。

  加强政治吸纳。注重在乡土技能人才、返乡毕业生、乡村企业家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人才。全市村“两委”班子中现有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192人,占总数的28%,乡土人才254人,占总数的37%。建立各镇街区、市级机关部门党政领导与优秀乡土人才结对联络制度,坚持“月到访、季座谈”,以组织关怀增强人才向心力。

  提升引育质效,吹响人才“集结号”

  绘制“双面”人才地图。向内深挖,通过实地走访,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库,采集人才信息及需求清单18000多条,累计解决人才需求284个。向外延展,建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在外招商引智服务站,依托市镇村三级乡贤组织全面摸清扬中籍在外高层次人才、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分布领域,为3000多位人才建档立卷,加强联系。近三年,累计吸引700多位扬中籍在外“候鸟”回乡创业,累计投资额达6亿元,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

  畅通“多管”流动渠道。以人才工程为牵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通过兼职聘用、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引进农业领军人才,为乡村振兴输送科技创新养分。连续7年实施扬中市本级人才引进类工程“江雁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00余名。以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坚持城乡教师常态化交流制度,探索医联体建设和医护人员“市管镇用”工作机制,推动民生事业人才向乡村下沉。

  健全“本土”培育体系。整合示范基地、农业院校、市委党校等培训资源,以“321”培育工程为统领,针对乡土人才、实用人才、乡村科技企业家等人才群体实施专题培训,打造扎根服务的乡村人才队伍。搭建大师工作室、河豚协会、手工沙龙等交流平台,开设竹编技术、水产养殖、河豚烹饪等特色课程,培养乡村技艺“现代传承人”。全市现有江苏省“乡土人才”25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0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位。

  优化生态环境,唱响干事创业“最强音”

  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推动长江名贵水产养殖发展,以国家级研发保护中心、省级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汇集才智,建强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2018年园区总产值达7亿余元。实施“农业+旅游”战略,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集聚旅游创业人才(项目)95个,以才智驱动乡村产业延链、展链,全年接待游客总数超过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130亿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出台《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创新金融扶持机制,每年设立300万元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对乡土人才带头创办的特种水产养殖、蔬菜园艺等经营主体,以“拨+投”“拨+贷”的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乡村实体经济。近三年来扬中已发放高科技高效农业项目扶持资金5000多万元,2018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共计53.08亿元,带动农户15860户。

  打造宜居宜业生活圈。综合布局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建成“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休养活动基地”,建设集镇人才公寓,打造安居宜业的优良生态。实施“江洲英才一卡通”工程,为全市495位乡土人才发放人才卡,提供公共交通、定期体检、健身休闲全免费服务,提供贴心便捷的优质服务。每两年组织一次优秀乡土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按人才层次给予奖励,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