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文热评】脱贫攻坚需要“愚公精神”
2020-06-08 11:0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车婧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图为王茂成、王乃兵父子)

  【人物】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石梅村两代“兵支书”:王茂成、王乃兵

 

  【故事】“行路难,难于上青天。”这是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石梅村过去的真实写照。该村因山高林茂,沟壑纵深,人居分散,一个“穷”字曾是顶在头顶的“标签”。可如今,深山随处可见林立的砖瓦房、整齐的水泥路,生态鱼游弋戏水,乌骨鸡林间漫步,采茶姑娘茶园忙碌……这一切的变化,有两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王茂成、王乃兵父子,他俩是村里的两代“兵支书”。(新闻链接:

  http://www.xcgbb.com/area/gz/202005/t20200522_6654873.shtml

 

  【网友留言】

  信念是必胜之本。——网友@铮铮

  村干部要做好基层引路人,脱贫致富就有希望。——网友@杂谈

  想起小时候背的课文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网友@天使爱米

 

  【点评】

  传说中,愚公移山开路,为求改变命运。现实中,贵州赤水市元厚镇石梅村两代“兵支书”王茂成、王乃兵,用40多年时间修了一条出村的路,造福了乡里乡亲。

  王茂成、王乃兵父子俩都曾当过兵,为了改变群众出行困难,带着军人的那股子“倔强”劲儿跑项目,测现场,看图纸,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没钱出人……一锤一锤从悬崖边凿开了一条致富路,演绎出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俗话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愚公之所以能以一家人的力量“移山开路”,就是在于他的那股子不怕困难的精神,而这也是寓言故事的精髓所在,也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习近平,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愚公精神”的重要原因。

  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谁都懂,修路可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良心活,谁来牵头?谁来跑腿?谁来担责?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般压在老百姓的心尖尖上。越是困难面前,越能掂量一名共产党员的“成色”。群众彷徨时,干部要坚定;群众畏难时,干部要勇敢;群众举棋不定时,干部要当好“主心骨”,就像王茂成、王乃兵父子一样,关键时刻站得出、挺得住,哪怕付出一生的努力也要打通出村的路。唯有路顺了,百姓的心才不堵。

  贵州省赤水市元厚镇,作为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口,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有王茂成、王乃兵父子外,还传颂着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义务讲解红色文化的老支书肖义武、退休不褪色的老主任张德科领办冷水鱼养殖、普通党员王章华带领6户贫困户组建运输队的事迹……他们在不断演绎着新故事的同时,共同构筑了这片土地的 “愚公精神”。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向前推进的每一个脚印,艰难而沉重,伴随着坎坷与激情、砥砺与超越。啃下这些“硬骨头”,需要各地基层干部立下愚公移山之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创造历史的坚毅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能像父亲王茂成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苦干,一锤一锤地敲开崖壁旁的出村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更要像儿子王乃兵一般,善于钻研、科学合理巧干,在带领村民修好路的同时,迅速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我们相信只要“愚公精神”在,就不怕前面“万重山”!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