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南麓片区 斗罢贫魔成大道
2019-10-08 10:06: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唐园结 冯克 马晓刚 周鹏飞 李纯 李昊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

  5年过去了,郭永财一直惦念着给习近平总书记看看自家的新房。客厅中间挂着的总书记坐在他家老屋炕上唠家常的照片,郭永财和老伴儿每天都要擦拭一遍。

  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已有10200户群众像郭永财家一样,搬出了狭小低矮的“板夹泥”平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冬天盖个毯子就能睡个好觉,再也不怕被冻醒。

  2014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迎风踏雪来到阿尔山市,看望慰问棚户区群众时深情地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殷殷之情,念念不忘。兴安盟委、行署将总书记的嘱托化作脱贫攻坚行动的信念力量,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探索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走出了一条田园牧歌的脱贫幸福路。

  “我‘认得’刘书记的脚步声!”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兴安盟扶贫做到干部尽锐出战、冲锋一线,演绎了一场干部群众携手推进脱贫攻坚的“大合唱”,完成了一次基层干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乡村振兴“大练兵”

  八月,是兴安盟最美的季节,林海莽莽,稻浪飘香,草美畜壮。

  实在很难想象,眼前这样一片丰饶之地,却曾是内蒙古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全盟6个旗(县、市)中,国家级贫困县5个、自治区级贫困县1个,被整体划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幸福大多一样,而不幸各有不同。兴安盟贫困有着鲜明的历史文化成因,行政区划几经变更,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开发投资较晚;地处农牧过渡地带,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脱贫攻坚战军号吹起,第一枪从哪里打响?

  “干部干部,先走一步。不怕起点低、条件差,就怕干部思想贫乏、作风松垮。”兴安盟委书记张恩惠认为,要把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扶贫理论武装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举措来抓。

  兴安盟委、行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指引,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到了工作方法、学到了为民情怀、学到了历史担当。

  “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历史使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举。”兴安盟各级干部在学习中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和共识:脱贫攻坚是天大的事,要使天大的力,要尽天大的责。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兴安盟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从最基础、最关键、最艰难的工作抓起,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产业扶贫、危房改造“两挂车”和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活救助“三张网”的扶贫政策。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驻村干部正是兴安盟推进脱贫攻坚中的这根“针”,他们每年驻村帮扶时间不少于200天,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到同一条板凳上”研究脱贫门路,通过手把手地帮,将扶贫政策落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我‘认得’刘书记的脚步声!”

  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白辛嘎查(“嘎查”为蒙语,是村庄的意思)村民陈梅是位盲人,驻村第一书记刘建昌为了帮她住新房、享低保、入股分红,去得多、走得勤、聊得亲,没多久陈梅就能认出他的脚步声。

  “你不种,我种!”

  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民合嘎查村民家的院子都很大,驻村第一书记韩香玉决定带着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面对贫困户白玉成的无动于衷,韩香玉默默拿起锄头种起了菜苗,慢慢感化了他、带动了他。

  ……

  在兴安盟,如刘建昌、韩香玉一样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有3745名,其中科级以上干部达1169名,实现科级干部驻村全覆盖,做到尽锐出战、冲锋一线。

  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兴安盟扶贫干部驾稳了“两挂车”,编好了“三张网”——到户产业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全覆盖,贫困户适龄少年儿童零辍学,生活不能自理贫困人口生活兜底保障,今年年底实现危房清零。

  到2018年底,兴安盟贫困人口减少到2.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9.5%下降到1.8%。今年年内,突泉县、科右前旗也将陆续脱贫,全盟脱贫摘帽在即。

  跨越贫困这道坎,留下的是干部群众的鱼水深情。这些年,兴安盟各级干部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贫困地区、研究最多的是脱贫办法。通过实行四级干部包联责任制,4.25万名干部与4.85万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演绎了一首干部群众携手推进脱贫攻坚的“大合唱”。

  跨越贫困这道坎,留下的是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扶贫干部由刚开始的不会干、没思路、压力大变为有办法、有干头、有情感,由门外汉变成多面手,村“两委”干部在驻村干部带动下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提升,完成了一次基层干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乡村振兴“大练兵”。

  “两袋米、两头牛,红红火火搞旅游”

  立足天蓝地绿水净生态优势,兴安盟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完成了一次产业革命,打造出了一个“农牧业+旅游业”全新产业格局,让沉睡资源活了起来

  秋风暖阳,天高云淡。站在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满都拉敖包山上望去,绿毯一般的稻田绵延远方,巧手的农民田为纸、稻作笔,“兴安盟大米”“红城1947”字样的巨幅稻田景观画铺展其中。大地如画,游人如织。

  农旅融合是乌兰浩特市推进产业扶贫的“关键词”。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和渠系配套,乌兰浩特市近年来加大旱田改水田力度,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连方成片的稻田成了周边市民“打卡”首选地。

  “16万亩水稻,就是16万亩人工湿地,这在北方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兴安盟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乌兰浩特市委书记马焕龙说,乌兰浩特正在打造一条70公里长的万亩稻海旅游观光带,围绕从种到收的时节开展“插秧节”“稻田捕鱼节”等活动,今年预计可带动每亩综合增收1000元左右。

  水稻田里不见水,扎赉特旗正着手大力推广水稻旱作。通过中低产田改造,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旱作比普通水稻可节约近90%的用水量。今年,该旗旱作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10万亩。

  “就像种地膜玉米一样,直接播种就行了。”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杜文义算了一笔账,不用扣棚、不用育秧、不用泡田、不用耙地、不用插秧,每亩至少省200元,亩纯收入不低于1000元。

  在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的润泽下,兴安盟土壤肥沃、水质纯净、空气清新,这里的“寒地水稻”米质上乘,已在一线城市声名鹊起。2018年,“兴安盟大米”荣获“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

  通过旱改水田、水稻旱作,兴安盟水稻种植面积目前达到131万亩,改变了玉米“一粮独大”局面,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贫困户靠种地也能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接地气,水土相宜富路宽。”兴安盟农牧局局长邱枫总结,立足天蓝地绿水净生态优势,创新耕作、养殖模式,推进三产融合,让农牧业由“温饱产业”变为“致富产业”。

  地处北纬46度,兴安盟还是世界公认的“玉米黄金种植带”“最佳养牛带”。盟委、行署大手笔地实施了大米、玉米“双百双千”工程和肉牛、奶牛“双百千亿”工程:

  ——用5-10年时间,1000万亩的玉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0亿元。投资48亿元的玉米深加工项目,已在扎赉特旗开工建设。

  ——用5年左右的时间,肉牛、奶牛养殖总规模超过200万头,构建全产业链条,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为实现大产业对小农户有效带动,兴安盟组建了米联体、牛联体等产业联合体,大型农牧业企业作为龙头,通过合作社向农户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交易销售等服务,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形成了产业壮大、企业发展、贫困户增收的多赢局面。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阿尔山市视察时感叹:“阿尔山的旅游业一定会火起来。”因为这里的四季都很美,春风杜鹃漫山,夏日天池清冽,秋天林海萧萧,冬季温泉若汤。

  “发展旅游业,拉长产业链,我们开展脱贫攻坚有了‘金钥匙’。”阿尔山市委副书记马继承介绍,以“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品牌为统领,推出科考游、生态游、研学游、摄影游等,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2018年,阿尔山接待游客432万人次,旅游收入52亿元。

  “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现在,阿尔山农家乐、林家乐遍地开花,特色种养业、传统手工业等产业活力焕发,全市6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旅游实现脱贫增收。

  在阿尔山旅游龙头的带动下,兴安盟从冰雪节活动破题,挖掘草海、林海、稻海、雪海风光,大步迈向全域旅游。

  “两袋米、两头牛,红红火火搞旅游”,这句话是对兴安盟发展新思路的形象概括。“正是在脱贫攻坚对经济社发展全局统揽下,全盟完成了一次产业革命,形成了一个全新产业格局,让沉睡资源活了起来。”兴安盟委宣传部部长呼和说。

  “树起了勤劳肯干精气神”

  让贫困户自愿选择,打造自主脱贫内生动力机制,实施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贫困户不仅在物质上脱了贫,更在精神上致了富

  “年年扶贫年年贫”“扶贫扶出懒汉”“争当贫困,坐享帮扶”……这两年,媒体曝光出了不少扶贫怪相。

  “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既有个人因素,更多的还是扶贫机制出了问题。”兴安盟扶贫办主任陈延成说,要构建增强群众内生动力机制、实施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把扶贫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兴安盟组建了新时代讲习团和“草原学习轻骑兵”两支队伍,以乌力格尔、好来宝等蒙古曲艺方式,重点讲解产业扶贫政策,把“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的精神传唱下去。

  在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设施农业园区,王锁柱是干活最勤奋的一个。“家中地少,自己也上年纪了。看了‘菜单’,我和老伴儿商量了下,选择移民搬迁到园区里种菜。”王锁柱承包了4座温室大棚,一年能挣5万元。

  王锁柱所说的“菜单”,是乌兰浩特市推出的一系列扶贫措施,涵盖了产业发展、易地搬迁、政策兜底、技能培训4大项58小项。贫困户“点菜”选项目,帮扶部门“配菜”手把手指导,政府“买单”提供资金支持。

  “让贫困户自愿选择,是激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的好办法。”乌兰浩特市委宣传部部长刘颖说,该做法已在全区推广。

  而扶志长志气、扶智长本领的“双扶双长积分制”则是乌兰浩特市又一扶贫创新举措,鼓励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增加收入、展示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等方式获得积分,可兑换生产生活物资。

  “老陈真能干!”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贫困户陈巴根现在在村里很有面子,他把菜园打理得生机盎然,看见谁家有困难就帮一把……2018年,老陈领到了印有“第一名”头衔的积分卡,家里吃的米面油都是用积分换的。

  “这种‘小荣誉’的效果可不小。”腰乐嘎查党支部书记何振国说,村里要组织清运垃圾,通知刚发出去,就能聚起十几个村民,一个个自带铁锹、扫把,干起活来“不掺假”。

  今年,乌兰浩特在全市推行“双扶双长积分制”,嘎查村“比富裕、比和谐、比美德、比环境”蔚然成风。

  走进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西日道卜嘎查,道路整洁平坦,家家户户窗明几净,跟过去的脏乱完全是两个模样。可在村民感受中,最大的改变来自饭桌——再也不是满桌牛羊肉,荤素搭配渐成风尚。

  高盐、高油、饮酒一直是兴安盟农牧民的传统饮食习惯,成了贫困户因病致贫的主因。兴安盟以此为突破口,开展了党组织带动,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改变居住环境、改变陈规陋习、改变饮食习惯的“一带两改三转变”活动。

  “习惯的改变是艰难的,要靠党组织动员、党员示范带头。”西日道卜嘎查党支部书记刘海林介绍,嘎查党支部对264户村民实行网格化管理,农牧民党员和能人大户分区分片负责带动10户左右,普及健康生活理念。

  在“一带两改三转变”基础上,全盟80%的嘎查村完成了村规民约的制订修订,通过“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的组织带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新风正在形成。

  “贫困户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树起了勤劳肯干的精气神。”谈及脱贫攻坚给兴安盟带来的改变,兴安盟常务副盟长隋维钧说,贫困户精神面貌改变是最大的、最难的,也是最令人高兴的。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振兴的起点”

  脱贫摘帽在即,兴安盟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扶贫队伍不减反增、管好扶贫资产,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打下人才、产业和资产基础

  今年年内,兴安盟有能力再脱贫1.68万人,贫困发生率将由1.8%降至0.6%,全盟高质量脱贫胜利在望。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中央部委、北京市、自治区厅局等各方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隋维钧说,在这种大扶贫格局下,兴安盟办成了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建设等一批干部想干、群众期盼的大事好事。

  ——农业农村部作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脱贫攻坚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积极协调各部委投入帮扶力量,加快了兴安盟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农业品牌打造等工作步伐。

  ——中宣部定点帮扶科右中旗,通过引进电商帮扶、广告扶贫等方式在淘宝等平台上叫响了兴安盟大米品牌,引进大型肉牛企业推动了良种繁育、数字牧场等现代化畜牧业发展。

  ——北京市通过京蒙帮扶协作,构建了“农畜产品、劳务输出和人才培训进京,项目、企业和人才入兴安盟”的良好局面。

  ……

  这些帮扶给了兴安盟脱贫的力量,更给了兴安盟攻坚的信心。

  “抓好后两年,着眼两年后。要明白,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振兴的起点。”张恩惠表示,兴安盟委、行署没有丝毫松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巩固脱贫成效,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谋划未来发展。

  “真没想到,会与爱人在村里团聚了。”今年30岁的吴晶过去在外地工作,常年与在突泉县长春岭村任第一书记的丈夫远隔两地。2018年,她考取了长春岭村扶贫专干,与丈夫并肩奋战在扶贫一线。

  设立扶贫专干,是兴安盟2018年在突泉县、扎赉特旗开展的试点。扶贫队伍不减反增——在原扶贫工作队不减力量、不撤队伍的基础上,从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中选聘扶贫专干,或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中聘任兼职扶贫专干,做第一书记助理。

  “这些年轻人素质较高,现在他们是扶贫专干,到2020年就成了乡村振兴专干,形成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兴安盟委宣传部调研员侯佳丰介绍,全盟扶贫专干已有400名,作为试点的突泉县、扎赉特旗实现全覆盖。

  产业是连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桥梁,如何推进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一座电商服务中心颇具规模,上下两层、1200平方米。该中心由旗扶贫投资管理公司投入150万元扶贫资金建造,所有权归平安村,目前由村里的展翼种植合作社经营。

  “合作社一直打算建电商中心,但资金很紧张,而现在只需付租金就可以直接使用。”合作社理事齐晓景说,仅运行4个月,营业收入超160万元,带动了88户贫困户增收。

  按照协议,从第1年至第5年,合作社按不高于年化利率10%支付租金;从第6年至第10年,合作社分期购买,10年后电商中心归合作社所有。这样算来,届时平安村不仅能收回150万元扶贫资金,还有70多万元租金。而这些资金会继续用于村集体产业开发、公共事务支出等。

  平安村这一探索,来自兴安盟2018年开展的扶贫资产管理试点。旗(县、市)成立国有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统一管理产业扶贫项目、选定经营主体,设计“先租后买”的10年期收益模式,实现扶贫资产有人管、不流失、能增值,还能保证普通农牧民、村集体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增收。

  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兴安盟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开展“改变生活从庭院做起三年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庭院经济,曾经冷寂的村庄日益变得火热起来,一条振兴的大道正越走越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