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群(右)、王爱国(中)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
4月4日,清明节。记者回到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吴庄村的老家扫墓。
上午10点半,到家才一会儿,村党总支书记薛群和村委会主任王爱国便来到记者家中。原以为他俩只是礼节性地打打招呼,没想到却是为村子发展而来。
“你们难得回来,利用这个机会帮我们出出点子!”一见面,两位村干部便直奔主题。
记者的老家,有“早烧清明晚烧冬”的习俗,意思是清明节中午扫墓宜早,而冬至可以迟一些。但话匣子打开后,大家似乎都把这一习俗给忘了,话题从强组织、兴产业到惠民生,不知不觉聊了个把小时。薛群不是本村人,老家在另外一个乡镇,赶回家扫墓还有40分钟车程,“早烧清明”于是成了“晚烧清明”。
两位村干部的造访,虽然耽误了扫墓时间,但他们谋发展的迫切心情令记者感动。王爱国介绍说,薛群是黄桥镇人武部副部长,去年受组织委派到村支持工作。
黄桥镇是革命老区,因黄桥战役而闻名,一首“黄桥烧饼歌”唱遍大江南北。吴庄村位于黄桥镇的北片区,近几年,通过各方帮扶和干群共同努力,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生活越过越殷实。村内铺设了四横三纵的硬化路,建起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2000多平方米的村民休闲广场,2019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6.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3433元。
但是,两位村干部没有因此躺在“功劳簿”上,正琢磨着如何绘就乡村振兴的“吴庄蓝图”。交谈中,他们说出了眼下的两桩“心思”。
一桩是,穿村而过的两条河道,已有一条进行了护坡整治,另一条因为资金困难只好暂时搁置。他们本打算结合护坡绿化铺设沿河步道,打造村庄新景观,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但我们目前是有心无力啊。”他们想请记者帮助提供破解资金瓶颈的思路。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两位村干部告诉记者,如何引进新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他们的另一桩“心思”。
全村现有耕地2700多亩,分别流转了1140亩和530亩供外地人栽树、种稻麦,还有千余亩一家一户种杂粮。流转出去的土地,村民只能拿些租金,不仅产出效益低,而且可持续发展乏力。而村庄东边一河之隔,便是黄桥镇规划的农业园区,正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田园综合体。村两委打算借船出海,早谋划、早动手,主动承接园区产业辐射,在观光休闲农业方面发力,就是一时拿不定上什么项目。
两位村干部托记者方便时,能介绍一些专家,帮助出出主意、做好规划。他们说,只有家门口的产业兴旺了,村里的人才不会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也才能实现既拿土地租金又拿务工薪金,还能拿集体分红金的目的。
记者一面细听他们的“心思”,一面暗暗感慨:这两位村干部的“心思”,是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更是守望初心的具体体现。他们面临的难题,也是许多基层干部的“必答题”,期待有识之士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