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微之处扶起贫困户的“志”
2020-05-09 16:3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李芊芊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行百里者半九十。贫困户观念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让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合力攻坚、顽强作战,于细微处凝聚起高质量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吹响。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只要自强而不息、自立而不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就一定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三言两语,既道出了扶贫先扶志的原则,也吐露了不少基层扶贫干部的苦衷。“志”真的那么好扶?又该如何去扶?

  缺乏对生活的信心和改变贫困现状的志气,这是当前绝大多数贫困户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不是个性问题。在基层走访贫困户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物质缺乏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一方面,生活环境差、物质条件匮乏,让不少贫困户受到周围群众、乃至亲戚朋友排挤。思想封闭、缺乏可以倾诉和交流的对象,无疑给物质匮乏的贫困户再上一道精神枷锁,这样的精神枷锁,束缚的是贫困户志气、阻碍的是脱贫攻坚步伐、影响的是事业全局。另一方面,不少贫困户在尝到了政策帮扶的实惠后,主动脱贫的意识逐渐淡化,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斗志开始逐渐消磨。“你们来帮扶怎么是空着手的?”不可否认,这样直击心灵的叩问在基层扶贫当中是真实存在的。但也不能否认,在广大农村,绝大部分贫困户家庭成员大多是留守老人、农妇、小孩,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福利依赖、政策依赖”程度高,缺乏的是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可以说,这样精神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有些贫困户多年来帮而不富,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精神有很大关系。这种精神的树立,既要靠贫困群众自我生发,也要靠周围人员相互激励,更要靠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积极作为,去唤醒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激发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志向。“你们来的比他的家人还频繁”:“这个贫困户家中,也太乱了,谁敢进去”。这是不久前笔者走访一位贫困户听到周围群众的玩笑话。看似玩笑,实则认真。周围人员不管不顾、不闻不问,留下帮扶干部单打独斗,这是许多基层帮扶干部面临的帮扶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是对我们深入开展扶贫工作的细微处的指导。部分贫困户没有自主脱贫意识,与家庭环境、自卑心理和负面性格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着眼于当下,从细微处入手,一点一滴汇聚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斗志。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贫困户的不良习惯,要让贫困户认识到生活环境的“脏乱差”与贫困无关,仅仅是习惯问题。其次,要转变周围人员对贫困户的观念和看法,在深入走访贫困户的同时,更不要忘了到贫困户亲戚朋友、周围群众家中去唠唠家常,要让他们知道,周边人员的言语和行动对贫困户产生的巨大影响,勉励他们共同加入到扶贫扶志的队伍中来,用亲情和友情,唤起贫困户的生活激情。再者,帮扶干部在帮扶过程中,要用真心、带真情,真正走到贫困户心坎里去,扶起贫困户的思想、观念、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起贫困户的知识、技术、思路,帮助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贫困户观念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让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合力攻坚、顽强作战,于细微处凝聚起高质量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