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阳县“小村说事日”:百姓的事“当面锣对面鼓”说出来办起来
2020-12-11 10:0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倪怀成 本报通讯员 刘耀先 周帆 张翔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11月12日上午,江苏省泗阳县爱园镇朱家圩村文化广场上来了许多村民,每月一次的“小村说事日”拉开大幕。

  七组村民樊学侠首先向村干部发问:“我家那4亩8分地的流转费什么时间拿到?”原来,他家的地流转给一位种植大户种水稻,去年起,因承包人拖欠租金改由几位村组干部接手。村书记张克林当即答复樊学侠,“村干部包你的地,你还用担心?拖欠租金就扣他们工资。”引得现场一片笑声。

  类似朱家圩村这样的“小村说事日”,已在泗阳县235个村(社区)全面推开。让基层干部与群众“当面锣对面鼓”说事议事评事干事,是该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乡村和谐善治的一项制度探索。

爱园镇朱家圩村“小村说事日”现场 。袁翔 摄

  让百姓有话说出来

  始于2019年4月的泗阳县“小村说事日”制度,通过基层干部听群众说、向群众讲、解群众疑、带群众干,实现与群众联系零距离、沟通零间隙、服务零障碍。固定“说事日”由村(社区)党组织负责召集,参加人员为村(社区)干部、村民代表以及监事会成员等。小到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申请低保,大到招引企业、合作社分红等问题,村民都可以拿到“说事日”上来说。

  朱应红是朱家圩村五组的一位五保户,2014年搬到村里的集中居住区。朱应红对小区的其他条件都比较满意,唯一感到不足的是小区的绿化。当天,他把这一想法带到了“说事”现场,村书记张克林给出的答复让朱应红感到满意:“这件事村里已有安排,先着手整治环境卫生,景观绿化年底启动。”

  朱应红告诉记者,以前咱农民吃饱穿暖就行了,现在条件好了,也想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小村说事日’鼓励我们讲心里话,我想到啥就说啥。”

  为进一步畅通群众说话“通道”,不少乡村还努力打造“小村说事日”升级版,爱园镇丁窑村的“小板凳议事会”就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的一个清晨,丁窑村村书记张凡像往常一样入户走访,在村头大树下,她遇见一群留守妇女坐在小板凳上聊天,于是也搬了一张凳子坐下来“凑热闹”。留守妇女们向张凡讲述了心中的烦恼事:因为要照顾老人孩子,她们无法外出打工。张凡当即托朋友帮她们介绍手工制作拖把的活,每人每天在家可赚三四十元。这件事让张凡深受启发,小村说事何必等到“说事日”,只要有空随时随地都可以。随着张凡坐在小板凳上和村民议事的照片在群里传开,“小板凳议事会”成了丁窑村的一张“名片”,村里的一些急事难事,通过“板凳议事”的形式就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土地流转,曾是丁窑村的一大难题,年年抓流转,年年转不成。张凡就把“小板凳议事会”开到村民小组甚至村民家,想方设法打通村民心中的“堵点”。70多岁的殷庄组村民殷保成,总觉得土地流转出去心里不踏实,不同意将4亩地流转出去,张凡与老人坐在一张板凳上,讲土地流转政策,算土地流转收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人不仅自己打消了顾虑,还帮忙做其他农户的工作,最终5个组共流转土地600多亩。

  说起“小板凳议事会”的好处,张凡感受很深:“面对面、零距离和群众交流,架起了干群关系连心桥。心头的结解开了,凝聚力也就增强了。”在这位90后女书记的带领下,丁窑村这个曾经在当地出了名的后进村,告别了贫穷和落后,全村132户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集体经济从去年7月的17万余元增加到现在的近60万元。

  穿城镇窑湾村为“小村说事日”增加了前置环节——“闲话家常知民意”,每月20日前要求村组干部入户拉家常,精准把握村民诉求,让“说事日”更接地气。比如,走访中,八组村民丁友生对公墓建在河坡上提出看法,村里提前商量了解决预案。当5月20日丁友生在“小村说事日”上抛出这一话题时,村书记刘明珠当场亮出了重新择址建公墓的方案,现场50多位村民代表以掌声表示支持,不到2个月时间新公墓就建成了。窑湾村还建了一个60多人的“干群联系群”,每月在群里征集“说事日”议题。一次,在江苏南通打工的周玲在群里说出了双休日开设“留守儿童课堂”的想法,让留守儿童有人管有人辅导,得到村里的积极响应,4月份以来已开设留守儿童课堂24次。

  爱园镇朱家圩村的“小村说事日”上,还增设了“最美儿媳”“最美家庭”等颁奖环节,吸引村民踊跃参与。这些由村民自己投票选出的“村庄之星”更有说服力,是群众认可的身边典型,对引领村风、民风有着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穿城镇窑湾村党支部书记刘明珠(右一)田头问村民诉求。徐尚 摄

  让百姓说了不白说

  “小村说事日”不仅停留在“说”上,通过群众问事、民主议事、干部做事、定期评事等程序,确保“百姓说了不白说”。

  “小村监事会”对说事的效果发挥全程监督作用,对村民合理诉求的办理情况及时在“三务”公开栏公示,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2019年7月,气候干旱,新袁镇于湾村的田间灌溉发生困难,村民高传亮将这个问题在“小村说事日”上说出来后,村书记吴流栋承诺,尽快联系镇水利站帮助解决。可是要从村庄附近的一口水塘将水引过来,必须重新开挖沟渠,涉及到农户的农田,难度不言而喻。“这件事拖不得,再难也不能寒了大伙的心。”会后,吴流栋一边联系镇水利站,一边通知相关农户,在稻田现场商量解决办法。面对干涸的稻田,相关农户选择了理解和支持,挖掘机很快进场作业,灌溉用水之急迎刃而解。

  而有些事情,不是一村一社区所能解决的。碰到这类情况,乡镇(街道)会尽力“保驾护航”,保障“小村说事日”效果不打折扣、更不打水漂。

  穿城镇颜圩村出村的主干道叫颜南路,因为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影响到260多户村民的出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条路成了村民口中的“怨气路”,更成了村干部的一个“心病”。可是修路需要钱,两年前的颜圩村还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全村587户村民中有113户是贫困户,集体经济收入也只有20万元,根本没有修路的能力。因而,颜南路改造成为村干部们一直想做却做不成的事。

  机会终于来了。2019年4月,县里在颜圩村开展“小村说事日”试点,村民王莲花当着70多位乡亲的面,将这压在心头已久的问题说了出来。村书记颜晓舟深知百姓修路的呼声很强烈,也想借“说事日”这股东风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但考虑到修路需要投入,还涉及到镇上多个部门,单凭一腔热情难以实现,现场只好承诺村民:“15天之内给出具体答复。”

  一诺千金!会后颜晓舟和村组干部商议,并向镇党委书记张振华及时报告。经镇党委政府研究,通过“一事一议”专项资金解决修路费用,仅用1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出村主干道颜南路的硬化。通路那天,村民们奔走相告,像过年一样开心。王莲花说,“没想到,我这个老百姓的一句话,换来了一条路,真是‘说了不白说’。”

  据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县235个村(社区)共开展“小村说事日”活动1928场次,搜集解决群众“急难愁”议题4856个。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