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大批机关优秀年轻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战略需要,带着初心与使命,带着嘱托与期盼,驻扎嘎查村,担任第一书记,与嘎查村“两委”班子一道筑牢基层党建,密切干群关系,解决群众忧苦,带领百姓致富,使许多贫困村、落后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脱贫攻坚中的“硬核”力量。
“一驻五年的第一书记”
白勇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农科站站长,2015年任先锋镇分水村第一书记,到现在,驻村工作人员换了好几茬,唯有这个第一书记没有换过。他说:“分水村以前是‘矛盾村’‘贫困村’,现在各方面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关键时刻我不能走。”5年来,他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商定了“设施农业先行,节水灌溉紧跟,美丽乡村映衬”的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先后建成温室大棚60栋、塑料大棚和温室育苗基地700亩,争取资金1210万元实施了11000亩膜下滴灌,拆除危旧土房350间,硬化道路40公里,修建活动广场2400平方米,配备了1000本书籍的图书室。分水村村主任蒋志军说:“现在的分水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仅经济上摘掉了‘贫困村’帽子,更在精神上脱了贫。”
“从百姓身边小事做起的第一书记”
贫困户岳金龙家大白菜滞销,他到处找销路;村民孔宪志在市区买的房子多年没有着落,钱也无法返还,他帮着联系解决;疫情期间,防控值班人员没法兼顾家里,他自费购买生活用品进行慰问......自2018年6月樊利军担任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隆胜村第一书记以来,他始终把驻村当住家,把村民当家人,坚持“群众无小事”,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他为村里新建水利渡槽项目争取过,为村里建保鲜冷库努力过,为村办企业扩大生产筹建库房忙碌过,为修缮党小组活动室筹资奔波过,也为无能力建院墙的贫困户操劳过,像这样的小事,他每天都安排的满满的。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为有这样热心的书记而赞叹不已。
“让盐碱地重获生机的第一书记”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苏独仑村土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好水利条件,但土壤生态较差,土地盐碱化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种植效益。范瀚理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后,主动和河套学院、内蒙古际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系,签订科技服务框架协议,建立1000亩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全面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培训等合作。为了让贫困户积极参与科学种植,他亲自带领农学教授走入贫困户家中,面对面讲解土质改良,并发动种植能人率先实施盐碱地改良项目,使“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能人带头示范种植”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成为苏独仑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土壤质量的极大改善给贫困户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几近弃耕的葵花地,现如今出苗率达到90%,实现每亩节水约20立方米,水分利用率提高35%,节肥25%,亩产量突破400斤,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
“发展大棚产业的第一书记”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挪二村第一书记王晓磊深知,产业兴,则农民富,要让村民们彻底摆脱贫困、持续增收,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棚甜瓜产业,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他了解到村民建大棚意愿强烈,但苦于资金不够、种植技术不足。为此,他积极与多家银行对接,为村民争取贷款,新建大棚;成立农民田间学校,邀请农技专家到村进行大棚种植技术指导;与河套学院开通远程教育视频学习,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同时,他还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引导农民种植早甜瓜+晚秋菜,每亩增收5000多元。组织村民成立“挪二村挪子亥”种植专业合作社,申请加入电商平台,让久处深闺无人识的挪二村甜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现在,挪二村的37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村里的大棚由2018年的400多栋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栋,越来越多的村民依托大棚产业过上了富裕生活。
脱贫攻坚,他们奔波在基层,疫情防控,他们战斗在一线,为民服务,他们用情用力......他们是脱贫路上许许多多驻村干部的一个缩影,秉着“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原则,扎根乡村,投身基层,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