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垃圾肥料”进超市
2019-07-19 10: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妍 何小华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桐庐县旧县街道西武山村“鸡毛换糖”小店兑换场景。 何小华供图

  

  6月,浙江桐庐县旧县街道废品换用品的“鸡毛换糖”门店实现了5个行政村全覆盖。“鸡毛换糖”模式是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桐庐样本”的一大亮点。经过多年探索,桐庐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全覆盖,户收集率及正确投放率由2012年的35%上升至2018年的85%,全县农村每年减少垃圾焚烧量3.3万吨,年产垃圾有机肥9000余吨,正向着生态宜居目标大步迈进。

  桐庐县将垃圾粗分为两大类——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会“烂”(可堆肥)的垃圾投放蓝色垃圾桶,不会烂(不可堆肥)的投放黄色垃圾桶。由于烂、蓝谐音,在宣传引导中,农户容易接受,有效提高了分类正确率。

  为了增强农户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各地创新探索出“美丽基金”“鸡毛换糖”、星级评比、红黑榜单、曝光约谈、捆绑考核等17种模式。如旧县街道创新“鸡毛换糖”模式,村民可每月定时到兑换点用可回收废品兑换生活用品;分水镇后岩村按照“村集体补助、社会支助、村民自筹”方式建立“美丽基金”,每年拿出10万元重奖在垃圾分类、河道保洁、庭院整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农户;百江镇双坞村结合网格支部月考定星制度,把全村村民代表和党员组织起来与农户结对,实行包干负责,将垃圾分类情况纳入村民代表和党员的考核绩效。

  垃圾末端处置一直是分类工作的难点。桐庐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之初,便打通了末端环节。目前,全县181个行政村,采取一村一建或者多村联建的方式,建立了145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通过微生物发酵和太阳能普通堆肥两种方式,将垃圾变成有机肥,供本地种养殖大户、合作社使用,还田还林。除了本村消化,大量有机肥还走向了浙江省内110家超市,该县引入市场化管理,由专业公司对村里处理的有机肥进行深加工,注册“世外桃源”品牌走向市场,由此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

  此外,针对旅游垃圾日益增多的现状,桐庐县加强了对农家乐、民宿的捆绑考核,通过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其正确分类,便于资源化处置,变废为宝。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