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绵阳市深入实施县域人才振兴工程,针对县域发展普遍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引导人才服务基层、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推动人才到乡村集聚,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整体联动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按照山区、丘陵、平坝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兼顾农、林、牧、渔等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建设目标、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明确到202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年均递增6%。注重政策配套。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出台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意见“管总”政策,配套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才集聚行动工作方案、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实施方案、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等,集成工商、金融、国土、科技等行业部门和县域属地政策,形成“1+3+N”政策体系,鼓励人才在基层创新创业。健全领导体系。市级层面,在市委统一领导下,通过优化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制,整合32个市级部门力量,重点负责乡土人才培养政策制定、面上工作指导督促。县级层面,由组织部门具体抓,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乡村人才集聚。乡镇层面,成立人才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基层人才的教育培养、统筹调配和重点排查。
撬动资源要素投入,促进乡土人才增量存量并举。强化部门资源要素保障,吸引人才到农村创业兴业,创造条件让其沉得下、用得上、留得住。创新方式引。依托13个驻外引才联络站和市县驻外招商机构、商会、协会等,采取座谈慰问、登门拜访、活动组织、政策宣讲、赴外走访、政策帮扶等方式,动员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村。江油市驻北京建筑劳务管理处,成立29年来,先后动员9300余人回乡创业,创办企业1627家。突出重点育。重点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推行产教融合、校(院)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万余人次,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3500余人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2100人次,村级电商人才达到2000余人。资金倾斜扶。从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划拨经费,定期开展优秀家庭农场、优秀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优秀农村电商、优秀农业返乡创业人才等评选推荐活动,激发乡土人才创业积极性。平武县颐生泉生物科技公司曾小敏等6人被评为“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盐亭县嫘祖禽业养殖公司等3家企业被评为“四川省返乡创业示范企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1684人,创办企业533个,实现产值1.002亿元,吸纳就业3185人。目前,全市累计回引3.98万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汇聚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加强智力帮扶协作,引导优秀人才下乡服务基层。推行柔性引才。鼓励基层依托在绵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合作共建农村合作社和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推行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人才驿站、周末工程师等引才用才模式,支持在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到基层转化成果、创新创业。深化对口帮扶。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契机,调整优化全市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选派农技巡回服务小组120个,411人。落实专家服务团指导服务面100%的目标,充实专家服务团队伍,县市区共成立11个专家服务团,涵盖市县乡农技专家360余人。构建人才智力帮扶机制。实现市属中小学、三甲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全覆盖,推动每个贫困县至少有1所高校、1家科研单位、1家医疗卫生机构、1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与其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推行教育、卫生等行业“市帮带县”“县帮带乡”“乡帮带村”,引导专业力量下沉。2018年以来,市级层面安排6所高校、21所中小学参与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选派927名医疗卫生人才开展“传帮带”。
深化服务供给改革,营造人才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带动全市各地设立乡土人才专门服务机构、乡贤联络中心、人才工作站等。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出台《“绵州英才卡”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发放范围,分层次为乡土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子女就读、金融融资和交通出行等18类服务。实施“绵州育才计划”绵州农业英才专项,培养40名领军型农业人才。创新评价激励方式。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改革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体系。放宽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明确支持基层大学生提前1年申报职称,允许累计满15年、25年分别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中、高级职称。在“科技城人才计划”“绵州育才计划”选拔中开设基层专项,树立在基层建功立业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