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后,再次走进俐侎山寨
2020-04-10 09:1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杨永平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村民新居。

  村民旧居。

  俐侎山寨新貌。

  “弹起响篾是情歌,俐侎人呢爱欢乐,响篾三匹弹千曲,有情有爱曲中说……”十四年了,这首古老的俐侎情歌一直在我耳边徘徊。

  俐侎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是云南高原独有的一个族群,全族只有26000多人,聚居在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和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等地的崇山峻岭深处。相传,俐侎人从外地迁徙而来,他们立起柱子盖上茅草遮风避雨,燃起不灭的火塘驱逐寒冷;他们见缝插针往岩石间隙里塞下苦荞玉米种子,靠老天恩赐的雨露收获粮食、酿造酒水。

  十四年前,我们背上镜头走进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俐侎山寨采风。从乡政府到村里,一条十多公里的泥泞土路遍布坑洼,乡里特意为我们安排的拖拉机一个劲地晃荡摇摆,朝着路边的深坎打滑,我们吓得跳下拖拉机,宁愿走在泥泞里也不敢坐回去。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拐上进村的道路,眼前的柏油路宽阔平整,车行路上,又快又稳。

  转过弯,那棵不知名的古树出现在眼前,像久违的朋友,摇晃枝杈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我心里莫名激动起来,到村口了。当年进村,老支书李永和就是在这棵古树下迎接我们的。还记得他特意带来一壶茶水,给我们每人倒上一盅,满是愧疚和不安地说:“实在对不住你们了,路况差,村里条件差。”

  而今,古树依然苍翠葱茏,喜迎每一个走进俐侎山寨的客人。

  告别古树,整个村落展现眼前。一条条平整的进村入户硬化路在高大的核桃林里穿梭,在层叠的茶园间盘旋。掩映林间的是一栋栋依山而建的钢筋混凝土平顶房,记忆中的那些破败简陋的泥土房、茅草房早没了踪影。

  面积17.3平方公里的团山村,下辖9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551户2306人,其中俐侎人就有433户1814人,直到2015年,村里人均年收入仅8000多元,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贫困发生率30%。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在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帮扶下,凤庆县整合资源、汇聚力量,聚焦团山村基础设施建设、危旧房改造、产业发展,精准施策强力推进脱贫攻坚,让这个古老的村寨短短几年旧貌换了新颜。

  我们走进村民李桥德家。一栋约200平方米的崭新砖混两层小楼里,老人和孩子各有各的独立居室,还有自己的盥洗室和厕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有简洁大方的家具,软和舒适的沙发和液晶电视。交谈中,李桥德回忆起原来破旧的老房子,堂屋一边是火塘,一边是全家人挤着睡地铺,他感慨不已:“党的政策好,我们才能盖起这么好的新房子。”据了解,全村551户,目前已有536户建成新居。

  当年我们进村,曾在村委会那陈旧的两层小楼房里睡了一星期。而今,它已被拆除,接替它的是十多间布局整齐的平顶房,中间三间是村委会办公室、宿舍和食堂,周边是村小教师宿舍。

  俐侎族女党员李召弟背着刚采摘的茶叶走过村委会门口,看到我们,热情大方地跟我们打招呼,兴奋地说:“村党总支带着我们发展核桃、茶叶、烤烟,还种木瓜、花椒,我家还种菜豌豆,各种产业收入越来越多,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 我们了解到,这几年团山村发展泡核桃13250亩、茶园2362亩、菜豌豆2406亩、魔芋400亩、烤烟300亩,2018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258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67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整村已顺利脱贫。李召弟自信和幸福的笑容,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基础设施、住房条件、产业布局的不断改善,让一直被外界误解为胆小怕事的俐侎人找回了自信,生活更加体面、有尊严。

  让人欣喜的是,村委会外,还建起了宽敞的文化广场、村史室、俐侎文化传承室等。

  会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俐侎人善于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攫取创作灵感。“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在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的同时,还注重对俐侎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现任村支书潘云虎自豪地向我们介绍。

  一幅幅手绘文化墙画,述说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件件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展览,记录着文化的传承和生活的变迁。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不仅留住了乡愁,更是激励村民的宝贵资源。

  我的相册里还保存着当年一张有趣的照片,我们爬上高高的大树,举着当时号称“手机中的战斗机”的诺基亚手机,转着方向搜索信号。当年在团山村待了一周,几乎与世隔绝,唯一开通的联通信号经过重重高山的拦截,来到团山村已如风中落叶,飘飘荡荡。而今,通讯网络、移动网络、电信网络等早已覆盖全村,手机成了俐侎群众交流沟通的重要装备,加个微信也成了必备交友程序。不少阿悠(年轻小伙)阿朵(年轻姑娘)还玩上了抖音、快手,一张张民族风情照片、一张张灿烂笑脸、一首首俐侎人自编自演的民族歌舞,沿着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信号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对于这几年团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俐侎老支书李永和有着最切身的体会,也最感慨:“党的恩情似海深,俐侎永记党的恩。”

  路通畅了,信息发达了,灶里食粮殷实了,越来越多的阿悠阿朵回到了美好的家乡,书写属于他们这一辈人的华彩乐章。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