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全川之智助推脱贫攻坚
2019-08-01 14:59: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川组人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四川省出台《四川省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积极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聚全川之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实行新进人员基层资格制度,着力打造基层人才流入洼地。实行新进事业单位人员基层工作经历制度。省属、市属事业单位除公开招聘硕士及以上人员、按规定考核招聘等情况外,公开招聘其他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人员,原则上应从具有2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招聘;确因工作需要可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聘用后5年内须安排到基层锻炼2年。实行选调生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制度。选调生一般安排到县、乡工作,录用后到村任职2年;选调到省直机关的毕业生,在录用后或试用期满后须安排到有关县、乡锻炼不少于2年,并至少安排1年时间到村任职。

  加大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施“四大工程”引导本土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实施本籍大学生定向培养、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四大工程”,5年培养培育1万名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1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和10万名村级后备干部,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和人才凝聚力。推行“四个计划”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乡一全科”“一户一名技术能手”培训提能,5年内对基层所有学前村级教师全部轮训一遍,实现深度贫困县在岗乡村医生全面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全科医生,帮助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劳动力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开展科技扶贫万里行增强基层“造血”功能。紧扣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特别是产业扶贫项目,每年统筹选派1000名以上科技专家和技术推广人员,以“人才+项目”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人才结对帮扶、点对点技术指导、组团式咨询服务,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构建人才智力帮扶协作机制,积极推动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推行柔性引才用才模式。鼓励基层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行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人才驿站等引才用才模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转化成果、创新创业。深化对口帮扶工作。以千名干部援彝援藏行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为载体,优选1376名干部人才援彝援藏,全覆盖轮换深度贫困县精准脱贫副书记,遴选422名优秀年轻干部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特别是针对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从全省范围内优选5700余名干部人才到凉山州开展综合帮扶。构建人才智力帮扶机制。实现内地中小学、三甲医院对口支援贫困县全覆盖,推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每个县至少有1所高校、1家科研单位、1家医疗卫生机构、1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与其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推行教育、卫生等行业“市帮带县”“县帮带乡”“乡帮带村”,引导专业力量下沉。

  加强基层人才管理政策改革,更好地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实施万名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保障工程。从深度贫困县现有空缺编制中划出9000个事业编制,主要用于接收定向培养的大学生;从省属事业编制中划出1000个专项人才编制,用于支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推行事业单位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支持事业编制在全县范围内统筹调剂使用,在基层教育、卫生、农业、林业、科技、宣传文化等领域和行业实行岗编适度分离,对新招事业人员实行“县招乡用”“县管校用”,在基层工作期间享受基层相应待遇。目前,已有11万名事业单位人员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直接为基层一线服务。开辟基层人才评价激励绿色通道。建立符合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实际的人才评价机制,对论文、科研、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不作统一或硬性要求。放宽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年限,明确支持基层大学生提前1年申报职称,允许累计满15年、25年分别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中、高级职称;在教育、卫生、农业等系列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所获资格在本县范围内有效,基层卫生专技人员通过“双定向”评定副高以上职称3000余人。在推荐、申报评审国家和省级人才奖项、科技计划项目时加大对基层人才的倾斜支持力度,树立在基层建功立业良好氛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