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他们这样出招
2019-09-05 16:5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6月24日至30日,本报记者周静文来到湖南湘西州凤凰县山江镇樟坡村,跟班湖南证监局驻樟坡村工作队队长、樟坡村第一书记邱孝,与工作队同吃同住同走访。在这个白云深处的山村里,会有怎样的发现?

  人物档案:邱孝,男,汉族,34岁,现任湖南证监局机构一处副处长。2018年3月,在组织部门统一安排下,他来到樟坡村驻村扶贫。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邱孝写了一首词表明心迹: “且将田园当故土,他年常眷顾”。

  樟坡村位于湖南、贵州两省交界,海拔近千米,183户893人,多为苗族,三分之一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中缺水少地,资源匮乏,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全村22名党员年龄偏大,2018年被县里确定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

  邱孝和另两位驻村工作队员曾李、龙际文来到樟坡村后,围绕拔穷根、强引擎、兴产业破题,着力交出一份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拔穷根——

  思想率先脱贫

  邱孝以“三个没想到”表示刚到樟坡村的切身感受。

  “想到困难群众苦,没想到这么苦”。留守村子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且大多是文盲,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到5人。很多人住的是几十年前的土房子,厨房、旱厕、客厅、餐厅、卧室在一起,甚至还有人畜混居的情况。大多数村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就吃一个菜,但依旧家徒四壁。

  “想到工作开展难,没想到这么难。”村干部的最高学历为初中,最小年龄50岁。由于私心较重,曾发生过村干部将村里的电视机、文件柜、电脑搬回家的现象。部分村民等靠要和攀比思想严重,对扶贫物资的欲望从开始的请求,变成后来的要求,甚至要挟。

  “想到责任压力大,没想到这么大。”扶贫工作出现任何疏忽,工作队都有连带责任。而且在扶贫产业上,光有想法还不行,有些好的想法根本落不了地,“好心未必受认同,好事未必能办成。让群众思想脱贫比物质脱贫难度更大。”邱孝说。

  邱孝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因为有过教训。一年前,工作队打算利用樟坡村周边重峦叠嶂、风景绝美的区位优势,对接凤凰县全域旅游规划,在村口修建综合楼、观景台和停车场,连投资人都找好了,没想到最后竟卡在一个无主坟茔上。“‘亡者为大’的传统观念在当地根深蒂固,如果强行迁坟,很可能会引起严重纷争。”再三权衡后,工作队选择了放弃。

  无独有偶。5组村口有一块梯田,那里视野极好。工作队找了几家公司准备投资民宿,不仅不花群众一分钱,还能带动村民就业。计划梯田流转之后种薰衣草、兴办田园体验娱乐项目,但村民始终放不下“土地就是自己命根子”的思维,不相信花花草草会给他们带来财富。任凭工作队员怎么解释,也说服不了,坐失了发展良机。

  “既要有所为,又不能操之过急。”邱孝认为,扶贫攻坚必须处理好改革力度和群众心理承受度的关系,因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群众思想上脱贫了,才会与工作队同频共振,才会产生内生动力。“我们现在十分注重农户的思想引领和技能训练,尽快让文明之风吹进山村,让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牵引农民一步一步向前走。”

  强引擎——

  党员干部领跑

  “以前,村民没有什么收入。贫困就像毒瘤,让村民精神萎靡、安贫乐道、不思进取。”邱孝介绍,扶志扶智双向发力,成了工作队的不二选择。

  “刚到村的时候,村民对我们不信任,总躲着我们。一年多来,我们办了一些实事,村民的信任感上来了。我们把以前村干部乱占的东西搬回村部,发展了辣椒、腊肉加工产业,辣椒收购价远高于零售价。还建立了医疗和教育基金,保障孩子有学上、村民看得起病。”邱孝说。

  取得群众信任后,扶贫工作队走出了具有樟坡村特色的扶志扶智路径。先后成立了辣椒、腊肉、罗汉果、旅游等9个产业党小组,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头雁领航、众雁齐飞的生动局面。今年,打工回来的龙良平牵头成立了药材产业党小组,带领22户村民种植了50亩七叶一枝花和黄精。同时,村里创新设置了集体经济分配积分制,依据村民在脱贫攻坚中的“志”“智”等表现进行打分,每分100元,年底支付。凡加分项目,党员及其家属与非党员村民执行同一标准,而扣分项目,党员及其家属加倍扣除,体现了对党员的严格要求。

  经过努力,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强。今年水泥涨价,搭建罗汉果的大棚架由水泥柱改成竹子。村书记胡家宝带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15天砍了2万多根竹子,并优先提供给贫困户。村里讨论集体企业管理层薪酬分配方案时,胡家宝又主动提出,自己少拿一点,让能干的年轻人多拿一点。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工作队力邀樟坡村的援助单位把党建、团建活动安排在村里,让村民与客人同吃同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理念和文化的熏陶。记者刚到村的时候,有一个120人的团队要来村活动,因为超过了接待能力,只好分成2个批次。“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也有利于村民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驻村工作队员曾李表示。

  现在,村里每周3次晚间例会,不少群众主动来旁听。在定期举办的各类讲座上,一些妇女甚至抱着娃娃参加。工作队访贫问苦,也很少带慰问品,都是要求他们自己到村部领取,并适时安排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扶贫不是做慈善,不能让贫困户产生依赖思想,只有让他们自身燃起脱贫的火种,才能事半功倍。”

  兴产业——

  强化制度牵引

  去年一年,樟坡村的扶贫产业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增加到10个。

  樟坡村以前也有过茶叶、丹参、生猪养殖等项目,但因为没有年轻人加入,形成不了产业优势。现在不一样了,今年春节期间,30位回来过节的年轻人再也没有出去,至少有10人在村集体企业挑大梁,还有几位小伙子将床铺搬到村部,和工作队员同吃同住,内生动力满满。

  是什么力量拴住这些年轻人的心呢?得益于工作队的制度创新。他们把村里的合作社升级为凤凰县兴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市场化运营机制,企业利润每年按照不低于40%的比例,根据村民积分来分配,有奖有惩。同时规定,产业带头人可以回购财政资金所占股权,不仅激励能人持续将产业做大做强,也改变了深度贫困地区不断需要财政投入的状况。

  为尽力做大主导产业,工作队借助后方单位支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年多来,村里有了4条农产品加工线,70%的农户参与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2000元。罗汉果统一种植和销售的模式还辐射到古丈、沅陵、通道等县的10多个村,带动贫困户460多户。樟坡村贫困户龙自省成了勤劳致富的典型,和 8户贫困户抱团种植罗汉果。83岁的村民胡志平去年赚了5万元,今年又将到外县包地种罗汉果。

  “好的制度是保障。”邱孝说,要留住扶贫产业,必须善于把扶贫干部的能量传递给贫困户。“我们每上一个项目,就让村干部在喇叭里用苗汉两种语言向村民反复喊话:大家的事大家干,收益大家分。”

  樟坡村探索产业发展之路,引起了中科院一位专家的关注,他打算以樟坡村为样本,总结产业扶贫的规律。“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村民通过财富的增加,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驻村期间,记者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不少地方,驻村工作队因为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往往短期行为多,缺乏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工作队哪天走了,产业难免流失。樟坡村的实践,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扶贫产业提供了示范。

责编:车婧